请百度搜索  西安太极拳馆  找到我们

培训课程

朱天才老师讲陈氏太极拳“散手四十二发劲”

朱天才老师讲陈氏太极拳“散手四十二发劲”

文字: [大] [中] [小] 2020-11-03 18:58     浏览次数:2822     

      

微信图片_20201103185440.jpg

      陈家沟陈氏太极拳,自从陈氏第九代陈王廷(字奏庭)在家传拳械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之后,至今已有四百年历史。陈家后人一直遵守祖训,代代衍传,陈氏太极拳在套路的形式上有继承又有发展。但是其拳法要诀和松柔弹抖、螺旋缠丝、刚柔互变等风格特点独成一家,自始至终都保留着历史的本来价值。

     陈家沟拳谱记载陈氏公王廷始祖时,陈家沟的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陈氏太极长拳108势等套路衍传五代,为当时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的鼎胜时期。直至陈氏第十四代,以陈长兴、陈有本为代表的一代宗师精心细研,将家传五套拳、五套锤归纳为老架一路72势(也叫大架)和小架一路72势(也叫新架);将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归纳为二路炮锤36势。陈氏太极长拳108势相继不传。看拳谱,细分析,归纳后的老架、小架72势,炮锤36势,当时先辈是根据易经的阴阳,天文地理的四正四隅编排的,与星象数位和星座相吻合,72为天罡星,36为地刹星,此太极拳一柔一刚,一阴一阳,阳刚中有阴柔,阴柔中有阳刚,72和36之和为108,已包罗万象,也可能就见108势相继不传的原因吧。至此,陈氏太极拳老架(大架)、小架(新架)、二路(炮拳)代代相传,名手辈出,经久不衰。

微信图片_20201103184724.jpg

      从陈家第十四代陈长兴和第十五代陈清萍二位宗师将陈家太极拳传于外姓话,经三百多年的太极拳衍变发展,形成了世界上所流传的,世人所共识的五大派系:陈、杨、吴、武、孙。不论某些派系任何言语,但历史是不易改变的,也不必追究闲言闲语。

       陈家沟陈氏族人始终一脉相传,继承原始功法,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陈氏第十七代陈发科宗师在老架一路和二路炮拳套路形式的基础上对太极拳进行改编,最后由其儿子——陈氏第十八代陈照奎宗师定型为陈氏太极拳83势和二路炮拳72势力,目前此套路在世界上流行甚广。上世纪七十年代,陈家沟将此套路称为“新架一路83势”,“新架二路72势”。迄今为止,陈家沟有陈家沟有老架、小架、新架,老架二路、新架二路,这三十多年就专习这五路拳。关于这五路拳的详情,请查看陈家沟太极拳一、二路老架,陈家沟太极拳一、二路新架。

 微信图片_20201103184724.jpg

      陈家沟陈氏太极拳代代言传身教,有继承又有发展,它将中华古老的优秀文化与千年不变的阴阳哲理、优美典雅的英姿与完美的高级艺术,独特的防身技击与运气缠丝的养身健体、弹抖刚发的外形与柔和缠绕的内涵溶为一体,深受世界太极拳爱好者所注目和青睐。根据我的恩师陈照丕、陈照奎二位族舅从小对我的培养和言传身教,以及后四十年的练拳体会和传拳海外的经历见闻,谈以下几点,供探讨:

      A  什么是太极?为什么叫太极拳?

     身为一名研究太极拳或教练、拳师,首先要明理,明理学拳自然容易。学者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太极,人人看到太极图,都知道一黑一白,一阴一阳,虽然我们不是研究易经阴阳玄学的,但一定要知道两千多年的阴阳哲理,“太极”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就是大极,指尽头,极点,太极指原始宇宙。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就是 对立统一的矛盾的统一体。太极包罗万象,大自然的循环变化,人生的漫延衍传,万物的生生息息,都符合阴阳哲理,一举一动都离不开阴阳。象目前高科技的发展,都离不开阴阳转化的普遍规律,都是阴阳哲理的延伸。太极拳就是将几千年的太极阴阳哲理注入“拳”中,看太极拳的快慢的节奏,虚实的转换,动静的分明,刚柔的互用,以及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的特点,都与太极的阴阳哲理相吻合,所以先辈无可争议的命名为太极拳。我在海外传拳二十余年,耳闻一些对太极拳的误解者,认为只是老年人和体弱者的一种运动,当他们接触了陈氏太极拳后,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另一种人是教练者,固执偏见,胡言乱语,说陈氏太极拳非太极拳,不知这些人别有用心,还是知道太浅,不去研究太极哲理,其一私之见,成为笑柄。还有一种是练习陈氏太极拳者,三分钟过后就气喘嘘嘘,这些都是缺乏阴阳哲理和拳的结合。要理解太极拳,首先要明确太极拳是武术的一种类别,并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一种刚柔相济、虚实变化的拳,都是从陈家沟延传下来的太极拳。懂得了太极拳,再根据人们的性别爱好,身体状况,因人施教.练太极拳,练柔不等于无刚,练刚一定有柔,有刚有柔才为太极拳。


       B   什么是太极拳的“刚柔”?

      练太极拳者,人人皆知太极拳乃“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之拳术。我们必须了解“刚柔”是太极拳的精华,什么是太极拳的“刚柔”?也就是“刚劲”和“柔劲”。“刚劲”并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得到的,而是通过几年或几十年的磨练,才能获得的,练太极拳功底越深厚,“刚劲”和“柔劲”就越纯真。中国有句成语叫“百炼成钢”,它告诉了我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百炼”一词就可以看出并非一朝一夕。在现实生活中,军工产品和民用产品所用的钢材质量,既有刚硬性、又有柔韧性,还富于弹性,炼成此钢多么艰难,再看看练太极拳的“刚柔”又谈何容易?!

      我们所讲的太极拳的“刚柔”,就是在节节放松的基础上,以腰为主,内外上下全身协调一致,外形引动内劲,内劲再摧动外形来练习“刚柔”。什么的太极拳的“刚劲”,就是以腰为轴,内外处处缠丝,集柔成刚,以不同的方向、角度快速发出,达于身体的某一部位,劲短而猛,就是“刚劲”,也叫“弹簧劲”。初练者的猛打猛摔,决不是太极拳的“刚劲”,而是自身固有的一种“僵硬劲”。什么是太极拳的“柔劲”?柔劲是太极拳最宝贵的精华,不下功夫是不易练出来的。初练者一开始的松、慢的练习不是柔,而是软。要想练出“柔劲”,必须长期磨炼,这种“柔劲”沾连粘随,连绵不断,如江海之水,滔滔不息,功底越深厚,“柔劲”的功夫就越纯正。“柔劲”在体内缠绕运动,既可以养身健体,也可自卫防身。“柔劲”的变化而快速发放于外的“劲”就是“刚劲”,这就是“柔如棉花,硬似钢铁”。陈家拳论讲,“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成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练一层功夫、得一层刚柔、一层刚柔、一层奥妙,太极拳“刚柔”易得乎?!太极拳爱好者和研究者,一定有“柔”,没有“柔”就没有“刚”。正是:太极拳拳法之妙在于变化,变化之妙在于“刚柔”。


     C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练发劲?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陈氏太极拳还不够普及,由于其它太极拳的影响,使人们心中认为太极拳只是老年体弱者的一种。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腾飞和社会开放,陈氏太极拳也逐渐普及发展,但是仍有一些人对陈氏太极拳有偏见,有一种误解和模糊概念,讲什么陈氏太极拳发劲会伤身体,震脚会损大脑等错误谬论。大家想一想,中华武术几百种类,难道都没有发劲和震脚的吗?请三思!

   练陈氏太极拳练不练发劲?为什么练发劲?

怎样练发劲?这是陈氏太极拳爱好者所要了解的。首先我们要懂得太极拳是“刚柔相济”的拳,它蕴藏着两种“劲”,就是“明劲”与“暗劲”,也叫“发劲”与“柔劲”。当然,年老者,体弱者练陈氏太极拳先不要练发劲,当您身体练强壮了,精神十足了,气力饱满了,偶尔抖一下“发劲”,体会一下“发劲”的趣味,又有何不可?“发劲”是有层次的。

“发劲”在体内缠绕运转,为“柔劲”,也就是“暗劲”。怎样练“发劲”,就是一定要全身节节放松,内外相合一致,配合呼吸,将“柔劲”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快速的发放于外,就是“发劲”,劲短而有力,威猛无比。陈家先辈口传拳秘中讲“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引进落空”是柔劲的四列拔千斤之表现,“借力打人”是“发劲” 借力而加力的作用。柔而后发,以柔变刚,“暗劲”变“明劲”,都是太极拳的蓄发相变、快慢相间、开合虚实、闪折引击、阴阳刚柔之变化。陈家拳论讲:太极拳有柔不可无刚,无刚摧敏不捷;有刚不可无柔,无柔环绕不速;刚柔并用,岂可忽视。由此可见,刚柔是太极拳所固有的。在练套路时,不发“刚劲”,不等于没有刚劲,而想发又发不出“刚劲”者,是自己功夫没有下到。也就是丹田之气还没有柔于身内,结合身体发于身外,运用于动作之中。发不出劲者,只要刻苦磨练,功夫就不负有心人。只口上讲,而发不出劲者乃纸上谈兵。然而,那些讲“发劲不是太极拳”者,是根本不懂太极拳。

因此,练陈氏太极拳者及教练者,要量身质而练,因人施教。柔而不发,可起到养身健体之功效,柔而后发,可发挥防身博击之作用。发与不发,量身而行,但“发劲”不可少也。


      D“太极散手四十二发劲”是怎样形成的?

      陈氏第十八代太极拳宗师陈照奎在1973年、1974年两次回陈家沟,传授给了我们新架一、二路和擒拿推手技巧。到1975年陈照奎老师第五次回到陈家沟时,村内有我们五人——陈德旺、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陈正雷(按年龄排列)在太极拳功夫上为娇娇者,在中国河南省内已小有名气。1975年,河南省新乡地区武术运动会首届在温县召开,其原因可想而知:温县有个陈加沟。此届武林大会,温县政府十分重视,全专署30多个代表队,大会还邀请了陈家沟在外省的太极名家陈予霞(陈发科女儿)、陈立清和陈照奎老师,都回到了家乡。这次盛会,云集中原武林英豪,要展示各自的实力,也要让陈家沟陈氏太极拳、械一展风采,献示出陈家沟太极拳代代相传、永久不衰的独特之妙。在大会开幕式上,陈家沟的少、青、中、老年各代表----表演后,回到家乡的几位名家也做了精彩表演。当时我们五人是温县代表的主要成员,年青力壮、人正逢时,已有十五年的太极拳功底,陈照奎老师传授给我们五人这套发劲,以献示出柔运刚发的威力。在表演场上,我们五人运用灵活的步伐变化,左右进退,在队列的编排上,有长方形、正方形、梅花形、圆形互相变换,套路新颖独特。一柔一刚、一收一放,、忽柔忽刚、闪战腾挪、勇猛稳健、龙腾虎跃。陈家沟太极拳柔运刚发的威力,将大会推向了高潮。

      陈家沟太极拳在大会的表演中,几岁小孩的姿势有模有样、青年人迅猛刚发、中年人的刚柔相济、老年人柔和韵律、独特而精彩,与会人赞口不绝,令人刮目相看。

     太极发劲套路是陈照奎老师中传给我们五个人的,此套路一柔一刚、一收一放,结合了陈氏太极拳的弓步、虚步、跳步、击步、跟班、蹬步、挫步、铲步等步型的变换和进退、左右步伐的运用,将发劲以不同的方向、角度,以腰为主发于固身的各个部位,力点准,速度快,有威力。此套路慢柔快发的韵律,快慢相间的节奏,使人看到了陈氏太极拳刚柔相济的真谛价值。此套路也可以拆招、单势练习、发力准、攻击性强。但一定要有武术功底才可练习,容易掌握,才有质量。初学者可以以柔练习,记准套路、明确发劲部位后再去发劲,熟练掌握后,再将套路连贯在一起。

      在当时,我们五个人学习了一个月就参加了运动会表演,之后,从来没有机会在一起演练,只有自己练单势发劲和几个组合发劲。三十年前,老师传给我们的套路只有三十二招,2002年我回忆整理此套路时又增加了十招(以双手发劲为主),成为现在的“太极散手四十二发劲”。我在中国深圳和英国、美国教授了此套路,参加者感到非常有兴趣,很受欢迎。

       在学练“太极散手四十二发劲”时,一定要按拳理,遵听师驯,节节放松,以腰为轴,气沉丹田,降于涌泉,行于周身,协调一致,慢柔快发(也可以柔而不发)。正是:上欲动而下之随之,下欲动而上之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合之;一动无不动,一柔一发,一呼一吸,节奏分明,其妙无穷,乐在其中,可谓精神之享受。

服务热线

029-88811896

13629247575

18991270691

微信

×
×
×